_文体备于战国_说平议.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_文体备于战国_说平议.pdf

“文体备于战国”说平议 何诗海 内容提要 “ ” , 《 》 、   文体备于战国 说在描述战国文章的繁荣局面 揭示战国文章发扬 诗 教 、 , , 、 深于比兴 敷张扬厉等特点 以及战国之文对后世辞章的影响等方面 具有相当的深刻性 。 , 《 》 , , 、 正确性 然而 章学诚在以 文选 诸体论证这一问题时 却理据不足 时有牵强 片 面之失,故其后又有文体备于西汉、东汉和唐宋等种种争议。尽管如此,这一命题突破 , 、 , 了传统文体学热衷于追源溯流 专注于考证个别 具体文体发生状况的局限 更重视从 、 , , 宏观上考察一个时代文体的发展 兴盛及衍变情况 全面把握文体发展衍变轨迹 揭示 , 、 。 其内在规律 因而比考证文体起源具有更宽广的学术视野 更显著的思辨色彩和理论价值 这一命题不仅为传统文体学注入了崭新的内容,更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给当时及后世文 体学以丰富的启迪。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 诗教上》开篇提出“至 六艺只是到了后代,才被尊为六经;在其产生的时 · 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 代,只不过是对职司所掌政教典章的历史记载,如 国而后世之文体备” 的论断,此即著名的“文体 “《易》掌太卜,《书》藏外史,《礼》在宗伯,《乐》 备于战国”说。这是一个意蕴丰富、充满张力的 隶司乐,《诗》领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 文体学论题,既富启发意义,又易引起分歧,而 “又安有私门之著述哉!”正因如此,章学诚反复 目前学界对其理论内涵尚缺少全面充分、细致深 强调“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 入的探讨 。笔者就此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及 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六经皆先王 同好。 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 ,“六 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 ,故“学 一 者所习,不出官司典守、国家政教,而其为用, 亦不出于人伦日用之常” 。三代以后,官学失守, “文体备于战国”说的基本前提是“战国为文 “文字不隶于职司,于是官府章程,师儒习业,分 章之盛” 。战国何以臻文章之盛?章学诚通过追 而为二,以致人自为书,家自为说,盖泛滥而出 溯学术发展流变对此作出解释。《校雠通义 原道》: 于百司掌故之外者,遂纷然矣” ,形成“六艺道 · “古无文字。结绳之治,易之书契,圣人明其用曰: 息,而诸子争鸣” 的学术文化格局,故云“至战 ‘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文档评论(0)

wsh12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