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晶态层状载体聚(苯乙烯-苯乙烯基膦酸)-磷酸锌轴向固载手性Salen Mn(Ⅲ)的合成及催化烯烃的环氧化性能.pdfVIP

新型晶态层状载体聚(苯乙烯-苯乙烯基膦酸)-磷酸锌轴向固载手性Salen Mn(Ⅲ)的合成及催化烯烃的环氧化性能.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型晶态层状载体聚(苯乙烯-苯乙烯基膦酸)-磷酸锌轴向固载手性Salen Mn(Ⅲ)的合成及催化烯烃的环氧化性能.pdf

新型晶态层状载体聚 (苯乙烯-苯乙烯基膦酸)- 磷酸锌轴向固载手性SalenMn(Ⅲ)的合成 及催化烯烃的环氧化性能 胡小艳1,傅相锴1,2 刘志坚1 许江威1, 罗云飞1 1.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重庆市应用化学市级重点实验室, 2.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事,重庆400715 在温和条件合成了新型晶态层状有机聚合物-无机杂化载体材料聚 (苯乙烯-苯乙烯基膦酸)-磷酸锌, 结合实验数据提出了其可能的理想结构模型.对该载体进行氯甲基化和酚羟基化修饰后,轴向配位固载手 性SalenMn(Ⅲ),合成了一类新型的多相催化剂.以间氯过氧苯甲酸为氧源,考察了其对α-甲基苯乙烯及 茚不对称环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这类固载催化剂具有与均相Jacobsen催化剂相当或更高的催化 活性和对映选择性,并具有优良的重复使用性.特别是在该氧化体系中,当无助催化剂N-甲基吗啉氮氧化 物(NMO)参与时,固载催化剂获得更高的转化率及e.e.值,这为其扩大化生产增加了可能性. 层状聚 (苯乙烯-苯乙烯基膦酸)-磷酸锌;酚羟基化;手性SalenMn(Ⅲ);不对称环氧化;助催化剂 O643.3;O621.25+1 A 0251-0790(2011)11-2605-08 2011-01-18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批准号:09C26215112399)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启动支持计划项目[批准号:人社厅发2009(143号)]资助. 傅相锴,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有机催化及有机功能材料的研究.E-mail:fxk@ 搅拌回 主要是由 scatalyst3d(C,D) 仙化效 高于90% @@[1] KatsukiT..Adv.Synth.Catal.[J],2002,344(2):131-147 @@[2] KatsukiT..Chem.Soc.Rev.[J],2004,33(7):437-444 @@[3] JacobsenE.N.,ZhangW.,GulerM.L..J.Am.Chem.Soc.[J],1991,113:6703-6704 @@[4] ZhangH.D.,XiangS.,XiaoJ.L.,LiC..J.Mol.Catal.A:Chem.[J],2005,238:175-184 @@[5] HeitbaumM.,GloriusF.,EscherI..Angew.Chem.Int.Ed.[J],2006,45:4732-4762 @@[6] BAOHe-Bin(包河彬),FUXiang-Kai(傅相锴),BAIRuo-Fei(白若飞),RENWen-Shan(任文山),TUXiao-Bo(涂小波).Chem. J.Chinese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2008,29(5):927-931 @@[7] ZhangH.D.,ZhangY.,LiC..Tetrahedron:Asymmetry[J],2005,16(14):2417-2423 @@[8]XiaQ.H.,GeH.Q.,YeC.P.,LiuZ.M.,SuK.X..Chem.Rev.[J],2005,105(5):1603-1662 @@[9] GongB.W.,FuX.K.,ChenJ.X.,LiY.D.,ZouX.C.,TuX.B.,DingP.P.,MaL.P..J.Catal.[J],2009,262:9-17 @@[10]CHENLu(陈璐),WANGRun-Wei(王润伟),DINGShuang(丁双),LIUBing-Bing(刘兵兵),XIAHong(夏宏),ZHANGZong-Tao (张宗弢),QIUShi-Lun(裘式纶).Chem.J.Chinese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2010,31(9):1693-1696 @@[11] XiangS.,ZhangY.L.,XinQ.,LiC..Angew.Chem.Int.Ed.[J],2002,41(5):821-823 @@[12] MaX.B.,FuX.K..J.Mol.Catal.A:Chem.[J],2004,208:129-133 @@[13] SuiY.,FuX.K..J

文档评论(0)

xtt6197318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