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哲学两首诗的论文.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种哲学两首诗的论文 两种哲学两首诗的论文 摘要:中国诗歌和英国诗歌中都不乏秋天主题的描写。唐代诗人王维的《秋夜独坐》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秋颂》是两篇关于秋天主题的经典诗作。然而两首诗篇中却蕴涵了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哲学。《秋夜独坐》阴柔委婉,消极应对世事纷繁;《秋颂》却以阳刚明快的笔调表达了诗人对真与美的追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哲学来自于两种传统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时也从一个局部体现了两个国家知识分子的思想走向。   关键词:哲学;《秋夜独坐》;《秋颂》;人生态度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是开元,天宝时代最有名望的诗人,当时李白和杜甫的诗名都不如他。“唐代宗称王维为‘天下文宗’。唐窦蒙于《述书赋》中也说:‘时议论诗,则日王维,崔颢。’殷瑶于天宝末年编成《河岳英灵集》,其《序》列王维为盛唐诗人之首而不提李白。”(陈铁民,2005:5)王维也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田园诗,多喜欢刻画一种宁静幽美的境界,呈现出一派静美诗风。王维的诗贯通其泼墨山水画法。并通过多种因素的渗透达到一种静穆的意境。佛家主张“天识互通”,人的感觉也确实是相互勾通的:“热”使人觉得“闹”,“冷”使人觉得“静”。同样,幽深、稀疏也会使人觉得静,牛羊归村、黄昏薄暮都会使人觉得静……王维正是综合了空、远、闲、净这些与静相关的识觉,造成整体上“静”的效果:   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 (《鹿朵》)   独坐幽篁里 (《竹里馆》)   落日满秋山 (《归高山作》)   在王维的心中,一切都是静的:月光、夕照、河水、鸟声、颜色都是静的,甚至在大自然的运动中。他也能捕捉到恬静的美。而且,王维在创作中多有变化,给人以细致的感受,如平静、恬静、闲静、静寂、静远等。这些微小的感觉在结果上,产生的效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它们形成一种我们说不出的什么。形成一种趣味,一些感觉性质的形象,在全体上是明晰的。   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英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英国浪漫主义五大诗人中出生最晚却逝世最早的诗人。“中国学者王佐良指出:‘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是浪漫主义的创始者,拜伦使浪漫主义的影响遍及全世界,雪莱透过浪漫主义前瞻大同世界,但他们在吸收前人精华和影响后人诗艺上,作用都不及济慈。”’(《济慈诗选》,屠岸译,1997:1)济慈在他的诗作中想象非常丰富。他的想象有个特点。即:美。他长于描写大自然和一般事物的外形美。同时又处处洋溢着欢乐精神,与美的品质相得益彰。他的代表作《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和《秋颂》三诗无论写自然、艺术和田园,都异常优美动人。济慈短暂的一生潦倒穷困。不幸早天,但是他在自己的诗作中体现出来的悠然自得的人生情怀,令人印象深刻。“人们把悲惨的现实世界称为‘泪之谷’。但济慈在‘泪之谷’中始终绽开灿烂的笑颜。不管命运如何亏负自己,济慈从来没有失去过对生活的希望。也没有失去那种独属于年轻人的欢乐。”(傅修延,2008:6)   一   秋天风物萧瑟,天气清寒,自古中外文人墨客都乐于在作品中用秋的主题来表现自己的清秀精神和浪漫情怀。秋天使人体会到生命的短暂和时间的稍纵即逝。王维与济慈二人各自生活的时代及环境有很大差异,在王维的《秋夜独坐》与济慈的《秋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哲学。只是这两种人生哲学却仿佛是被放错了位置,也许应该将各自的归属作一个完全的调换才更合情理。然而历史的事实却不容后来者随意遐想。   二   王维的《秋夜独坐》大约作于天宝末年。诗写诗人秋叶独坐的感触。“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四句阐发出诗人在寂寞清冷然而又雅致可爱的秋天夜晚的人生感悟。山果鸣虫皆是极平常之物,但于此平常之物中,诗人含蓄地表露了人生易老韶华易逝的悲慨,以及独坐秋夜的凄凉,由此也体现出诗人对于生命的珍视。末四句“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则是诗人于岁月流光的无奈挽唱。全诗字字皆能令人体会到诗人的寂寞凄苦,但是正是这份寂寞凄苦,才是诗人艺术纯熟,人生阅历千锤百炼的写照。“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三说:‘一唱三叹,由于千锤百炼。今人都以平澹为易易。知其未吃甘苦来也。右丞‘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其难有十倍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者。到此境界,乃自领之,略早一步,则成口头语而非诗矣。”’(陈铁民,2005:137-138)陈先生所引潘论,道出了王维诗作的恰到好处。“诗人是寂寞的,哲人也是寂寞的;诗人情真,哲人理真。二者皆出于寂寞,结果是真。诗人是欣赏寂寞,哲人是处理寂寞;诗人无法,哲人有法;诗人放纵,哲人约束。故在中国,诗人与哲人势同水火。但大哲人也是大诗人,大诗人也是哲人,此乃指其极致言之,

文档评论(0)

wyj1992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