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丁肇中.ppt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J粒子发现者 ———丁肇中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10级一班韩亮2010051041丁肇中简介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1936年出生,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中文名: 丁肇中 外文名: samuel chao chung ting 国籍: 美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山东日照 出生日期: 1936年1月27日 职业: 科学家,实验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 台湾建国中学;美国密执安大学 主要成就: 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生平概述 丁肇中,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他的父母原本希望他出生在中国,不过当他父母在访问美国的时候,他提早出生了,也因为这个小意外,丁肇中具有了美国公民的身份。在出生的两个月后丁肇中随父母回到中华民国。由于中国那时处于战乱时期,丁肇中童年没有接受到传统的教育直到他12岁,主要由他的父母在家里教育他。丁肇中12岁到了台湾,经过不足一年的刻苦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台北市成功中学。一年后转学到建国中学读书。1955年高中毕业后,丁肇中考进台南市国立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1956年,由于其中一个科目被当,心有不满的他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修习工程学、数学和物理学。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博士学位。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1969年任教授。1977年起任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1970年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011年12月21日,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所得荣誉在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曾被密歇根大学(1978)、香港中文大学(1987)、意大利波洛格那大学(1988)和哥伦比亚大学(1990)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他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是曲阜师范大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名誉校长。 所得荣誉1977年 获美国工程科学学会的埃林金奖章。 1988年 获意大利陶尔米纳市的金豹优秀奖及意大利布雷西亚市的科学金奖章。2005年 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他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质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发现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质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 丁肇中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1975)人们就把这种粒子叫作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的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  J粒子的发现过程1974年11月10 日,是一个不平常的星期天。这一天,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所领导的小组,在美国纽约州阿普顷国立布鲁海文实验室里,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   虽然人们近些年来不断发现新的基本粒子,然而,丁肇中此次发现的新粒子十分独特,它是不带电的,而且寿命比近些年来相继发现的新粒子长1000倍——尽管在常人看来它也极其“短命”,只能活0.00000000000000000001秒。J粒子的发现过程示意图寻找反物质——推动AMS实验AMS实验-------阿尔法磁力分光仪实验反物质的存在,是192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P.Dirac推测出来的,1933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奖。这个实验也是一个国际合作研究工作,它由15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参与,将在2006年11月用美国128号航天飞机将AMS实验送到国际空间站,实验为期3—5年。丁肇中为这个实验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实验取得不断进展的时候,他曾深有体会地说,对一个做实验物理的人来说,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自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本账号下所有文档分享可拿50%收益 欢迎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