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土壤胶体对Bt毒蛋白吸附作用的研究进展
摘 要:随着转基因抗虫植物的大范围种植,以及生物农药用量的日趋增多,Bt毒素蛋白在土壤中的降解和残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系统综述了转Bt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Bt毒蛋白的来源以及Bt毒蛋白在土壤中的吸附残留,着重分析温度、pH、有机质、土壤颗粒等因素对Bt毒蛋白吸附的影响,旨在为进一步研究Bt毒蛋白在土壤中的环境化学行为提供依据,为转Bt作物的生态安全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Bt蛋白 吸附 土壤胶体 影响因素
前言
自1983年第一例转基因植物问世以来,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发展迅速。转Bt植物因其良好的经济效益,迅速地得到推广和应用。但转Bt植物可通过根系分泌,花粉传播等方式进入土壤环境,进入土壤的Bt毒蛋白能被土壤颗粒如粘土矿物、腐殖酸、有机矿物聚合体等快速吸附,并长期保持杀虫活性,抵抗微生物的降解(Stotzky,2000),导致土壤特异生物功能类群以及土壤多样性发生改变,甚至产生级联效应(孙彩霞等,2002)转基因植物给人们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其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李孝刚等,2008)。
Bt毒蛋白在土壤中的吸附受多种环境因素例如温度、pH值、时间、土壤中有机碳等的影响。本文系统综述了转Bt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Bt毒蛋白的来源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吸附残留等,旨在为进一步研究Bt毒蛋白在土壤中的环境化学行为提供依据,为转Bt作物的生态安全评价提供参考。
1、转Bt基因作物和Bt毒蛋白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革兰氏阳性需氧型芽孢杆菌,于1909年在德国苏云金省首次发现并命名,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生物杀虫剂(杨大兴等,2008)。其产生的杀虫晶体蛋白与受体结合,会引起昆虫代谢紊乱甚至死亡(张永军等,2002),其杀虫原理也被广泛运用于转基因抗虫育种实践。
1987年,Vaeck等(Barton et al., 1987)首次成功获得转Bt基因作物,到目前为止,已有包括烟草、番茄、棉花、玉米、马铃薯、油菜、大豆、木瓜、小麦、水稻在内的数十种转Bt基因作物问世(James,2006)。至2004年,全球的转Bt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1560万hm2,自1996起的10年间,转基因作物全球累计市场价值约为293亿美元,2006年为61.5亿美元(James,2007)。国内关于转Bt作物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我国是第二个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生产转基因抗虫棉的国家。
转Bt作物可以抵抗害虫侵害,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从而增加经济利润。然而转Bt基因作物可向土壤中释放Bt毒素蛋白,并引起残留,改变土壤的生态平衡,其所带来的潜在危机已引起人们的重视(陆小毛等,2006)。
转Bt毒素蛋白进入土壤的方式多样。转Bt作物的根系分泌是其释放到土壤中的主要方式之一(杨大兴等,2008)。1999年,Saxena等在Nature上报道,转Bt玉米根系向土壤中分泌杀虫毒蛋白(Saxena et al.,1999)。转Bt作物的残体是Bt毒蛋白进入土壤环境的另一重要方式。转Bt作物在其整个生育期散各种残体(诸如落叶、植物组织等)进人土壤,以及收获后大量残留在土壤中的残茬都是土壤中Bt毒蛋白的主要来源。吴立成等(2004)发现生育期内“克螟稻”根系分泌的Cry1Ab毒蛋白含量可高达48.02 ng/(株?d),其地上部和根部中Cry1Ab的表达量更高,最高可达8.22 μg g-1,故在其秸秆还田过程中,会将CrylAb杀虫毒蛋白释放到土壤。另外,转Bt作物杀虫毒蛋白还可以通过花粉、伤口等途径进入土壤环境中(吴立成等,2004)。
2、Bt毒蛋白的吸附研究
2.1 Bt毒蛋白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研究表明,土壤颗粒对蛋白质的吸附过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首先是液膜扩散,蛋白质等大分子先由溶液扩散至吸附剂的外表面,然后,由吸附剂外表面沿孔内液相扩散至吸附剂颗粒内部,称为孔内扩散,最终,吸附剂活性中心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李慧姝等,2008)。
Bt蛋自在土壤胶体表面的等温吸附曲线为L型,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更好;蛋自在土壤胶体表面吸附是一个自发的放热反应,且该吸附主要是物理吸附;Bt毒蛋白在红壤和黄褐土胶体表面的吸附为熵增反应,而在砖红壤和黄棕壤表面的吸附与之相反(付庆灵等,2008)。Pagel-Wieder等(2007)的研究表明,在一定蛋白浓度内,Bt毒蛋白的等温吸附线是一条线性方程。
2.2 吸附的影响因素研究
Bt毒蛋白进入土壤后,可与土壤粘粒和腐质酸迅速结合,而在土壤中残留。Bt毒蛋白在土壤颗粒表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