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牟宗三的哲学思想 一、牟宗三(1909——1995)的学术经历 1、《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元学与道德哲学》——第一部学术著作。 2、《理则学》、《逻辑典范》、《认识心批判》——进入西学研究所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3、四十年代中后期与五十年代:《历史哲学》(释原始儒家)、《道德的理想主义》、《政道与治道》——新外王三书,本内圣之学解决新外王问题,由认识主体上升至道德主体。 4、六十年代:《才性与玄理》(魏晋玄学与原始道家)、《心体与性体》、《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佛性与般若》、《名家与荀子》。全力从事对中国哲学的阐释。 5、七十年代中后期至八十年代:《现象与物自身》、《圆善论》、《真善美分别说与合一说》。融合中西,重建中国哲学。 6、《中国哲学十九讲》、《中西哲学会通十四讲》、《中国哲学的特质》等代表了牟宗三先生对中国哲学的宏观思考。这些思考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哲学的独特价值和世界意义。 7、牟宗三从逻辑领域进入哲学领域;复由哲学认识论进入到道德主体的挺立;最后由道德形上学走向圆善与圆教。也即由中学进入西学,复由西学进入中学,并融合中西,重建中国哲学。 二、学术评价 1、刘述先:牟宗三“是把中国哲学由主观体验转变成客观学问的关键性的人物。” 2、唐君毅:“读牟宗三的文章,是肉身成道;见他本人,又是道成肉身。” 3、牟宗三自评:“教一辈子书……只写了一些书,却是有成,古今无两。”“把中外学术主流讲明,融和起来。我作的融和,康德尚作不到。”(蔡仁厚:《一生著作古今无两》) 三、牟宗三对中国哲学的疏理与阐释1、对先秦儒家文化的认识 (1)孔子思想自始即是仁智合一、重德性的文化系统。 (2)孟子树立既仁且智的道德主体,突显了孔子的仁。孟子所谓“心”是道德之心、形上之心,或曰天心。由形上心、道德心成就主观精神。 (3)荀子则树立起知性主体,突显了孔子的智。荀子所谓“心”是逻辑之心、理智之心、认识之心;由认知心、逻辑心成就客观精神。 (4)孔子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兼备;孟子则突显了孔子的主观精神方面;而荀子总方略,齐言行,知统类,一制度,则突显了孔子的客观精神方面。 (5)孟子所建立的心性之体,正是荀子“礼义之统”不可须臾而离的本源,而荀子所建立的“礼义之统”应是孟子仁义心性的客观实现。后儒尊孟抑荀,不能将中国文化表现的知性形态充分拓展与开发出来,这是中国文化的大不幸。 2、对魏晋玄学与原始道家的认识 (1)王弼之功绩即在扭转此质实之心灵而为虚灵之玄思,扭转图画式的气化宇宙论而为纯玄理之形上学。(2)向、郭之贡献在于将《庄子》的诡辞为用之玄智模型发展为迹冥圆融。 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的普遍原则;无为是本,是冥,是所以迹,而无不为是末,是迹。郭象之“即迹即冥,非迹非冥,斯乃玄智之圆唱,圣人之极致。” (3)王弼、向秀、郭象之玄理是对道家思想的发展与完善,对中国学术发展而言,皆有其价值。然对中国社会生活和时代风气而言则造成了极大的流弊。 其一是士大夫“祖尚浮虚”;其二是一般知识分子生活放荡,不守礼法,于是自然与名教即自由与道德发生了严重冲突。 (4)由于魏晋玄学其“内在的道德性”不立,不向克服自然与名教即自由与道德冲突的路向上走,而是向非道德或超道德的自然无为之主体伸展,故而根本不能使二者达到真正的统一,以消融时代之冲突。 (5)太阴教与太阳教 太阴即月亮,太阴教之自由象征清凉、柔顺、暗淡、消极。儒家经由“内在的道德性”所建立的自由是太阳教之自由,太阳象征刚健、勇猛、积极。 儒家的太阳教之自由与道家的太阴教之自由是中国文化固有之两教,太阴教之自由对太阳教之自由有辅助消化之功,也可以说是太阳教之保护神。“太阴不只是清凉,亦是母道。” (6)由无的智慧所显现出的道家的形上学是境界形态的形上学。这种境界形态的形上学成功了两层存在论,对成心言,它成功了执的存有论,对道心言,它成功了无执的存有论。 3、对佛学的认识 (1)佛学的基本问题是佛性与般若的问题。 (2)般若智是无知而无不知,它不是大小乘或别教圆教的根本点,而是大小乘乃至一切教相之共法。 (3)真正决定大小乘及别教、圆教之不同的是佛性问题。佛性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成佛何以可能即成佛的根据问题,一是依何种形态成佛才是究竟佛的问题。 (4)小乘佛学悲愿不足,智慧不深,不能代表佛学的最高境界。大乘佛学讲成佛不舍众生,悲愿最大,然依据其穷法之源的层次又可将它们分成不同的形态。 甲、唯识有前后期之分。 《地论》师与真谛之《摄论》宗为前期唯识学,前期唯识学向真心走,建立起真心系统,真心系统视如来藏为自性清净心。 玄奘之唯识学为后期唯识学。后期唯识学向妄心走,建立起妄心系统,妄心系统视如来藏为自性清净理。就境界言,牟宗三认为真心系高于妄心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