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 提 纲 第一章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本途径 第二章 化学驱油技术 第三章 气体混相驱 第四章 热力采油技术 第五章 其它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第一章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本途径 本章主要内容: 1.不同驱动方式下的采收率 2.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含义和意义 3.微观水驱油机理 4.宏观水驱油机理 5.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本途径 第一章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本途径 第一节 不同驱动方式下的采收率 1.不同驱动方式: a.一次采油驱动方式:(1)弹性驱;(2)溶解气驱;(3)气顶驱;(4)边底水驱 ;(5)重力驱; b. 二次采油驱动方式:(1)注水 ;(2)注气 ;(3)气水交替 ; c.三次采油驱动方式:(1)混相驱 ;(2)热力驱 ;(3)化学驱. 第一章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本途径 第一节 不同驱动方式下的采收率 b.二次采油不同驱动方式采收率 第一章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本途径 第一节 不同驱动方式下的采收率 c.三次采油不同驱动方式采收率 第一章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本途径 第二节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意义 (1)石油资源的有限性及不可替代性 。 (2)我国是贫油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石油。 (3)现在的开采水平只能开采出30%~40%。低渗储层不到30%。 第一章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 微观水驱油机理 微观:从岩心及孔隙结构的角度研究;地层流体主要在微小的孔隙喉道中流动; 第一章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 微观水驱油机理 1.残余油的微观分布形式 主要有:残余油主要以连续的油膜、绕流、盲孔、角隅、大孔隙以及与流向垂直的孔道等形式存在。 第一章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 微观水驱油机理 图1-4 水驱油后不同形式的残余油 第一章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 微观水驱油机理 图1-4 水驱油后不同形式的残余油 第一章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 微观水驱油机理 2.残余油的启动 残余油的启动与以下因素有关: (1)油水界面张力; (2)储层岩石孔喉大小; (3)驱替流体的粘度; (4)驱替流体的速度; 第一章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 微观水驱油机理 3.水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1)水驱油效率: 水波及区域内,原始含油饱和度Soi与平均残余油饱和度之差与原始含油饱和度之比。 (2)影响水驱油效率的因素: a.渗透率大小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渗透率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不大,特别是当油水粘度比、孔隙结构差异较大时,渗透率大小与驱油效率更无明显的关系。 第一章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 微观水驱油机理 b.孔隙结构的细观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率影响大,非均质性越强 初始含油孔隙度较高的体元采出程度较高,而初始含油孔隙度较低的体元采出程度较低,因此剩余油分布较初始含油分布均匀。 c. 油水粘度比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很大。较小的油水粘度比在水驱油过程中可形成近活塞驱替,有利于提高驱油效率;当油水粘度比过高时,则容易形成指进或窜流,降低驱油效率。 第一章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 微观水驱油机理 d.界面张力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油水界面张力低,原油易于流动。对于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来说,由于复合体系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了3~6数量级,因此,界面张力机理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因素,是主要的驱油机理。 第一章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 微观水驱油机理 e.润湿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在各种润湿类型的岩石中,弱亲水岩石的驱替采收率最高,强亲油岩石驱替采收率最低。 第一章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本途径 第四节 宏观水驱油机理 宏观水驱油机理研究就是从油藏的整体出发研究水驱油的过程。 1.宏观水驱油过程及波及系数(扫油效率) 在油藏中水驱油时,可将地层中油水的分布划分为三个区:即油区、油水区(油水过渡带)和水区。 波及系数(扫油效率):水波及过的油层体积与实际油藏体积之比,可以反映出注入水占据油层的体积。 第一章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本途径 第四节 宏观水驱油机理 2.影响波及系数的因素: (1) 流度比(M) (2) 油层的非均质性: a.平面非均质性;b.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