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教学改革:理论反思与实践深化 郭元祥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课程中心 常务副主任 教育部课程改革改革专家组 核心成员 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 负责人 guo3522@ 2009.11.30●北京师范大学 一、理论反思 反思一:课程教学的价值体系是否得到重建和完善? 1.在由“普及”走向“提高”的发展阶段,教育的两大核心目标是:均衡发展、优质发展。 ●均衡发展一方面涉及教育布局调整、教育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涉及人的发展方式、身心和谐、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优质发展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 2.课程教学变革应该重建课程教学的价值体系 ●处理书本学习与生活学习的关系,实现生活世界的发展价值 ●处理好知识与经验的关系,真正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的过程 ----经验具有两重意义:作为结果的经验、作为过程 的经验。 ----经验有教育性和非教育性之分。经验要有教育性,其基本条件是反思和理性化。 ●处理好知识习得与能力发展的关系,实现教学的丰富价值 ----5“i” (1)information,信息搜集与处理 (2)interest,兴趣培育 (3)inquiry ,探究能力 (4)intelligence,智力发展 (5)intuition,感悟提升 东西方学生发展生态图An ecological sketch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中美学生在四种学习任务上的表现差异Students Performance on Four Tasks 反思二:课程教学中的知识立场合理吗? 1.客观知识作为人类认识的成果”,告诉人们“关于世界的知识(knowledge of the world)”,而不能使人获得“进入世界的知识(knowledge of -and-in the world)”。 ●关于世界的知识:物性、对象化 ●进入世界的知识:人性、自我感 课程教学不要让学生把知识仅仅作为“事实存在”来接受,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处理与世界的关系。 2.“科学知识”在进入教育活动之前,是作为“公共知识(public knowledge)”并以符号的形式存在的。只有具有了“个人知识(individual knowledge)”的意义,它才能真正具有发展价值。 ●课程教学不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公共知识,而是要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建立个人知识。 3.科学知识为人认识与理解世界的概率,以及“假定性的意义”。赖欣巴哈(Reichenbach,H.)说:“一切知识都是概率性知识,只能以假定的意义被确认。” 课程教学不是要求学生接受知识自身固有的假定意义,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学习活动,建立个人理解、个体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4.知识可理解性的条件 (1)知识的依存方式 ●背景依存:自然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 ●逻辑依存:特定的学科逻辑和思维方式 ●经验依存:种系经验、个体经验 (2)知识成立的条件 ●信念条件(belief condition):人对知识的判断与接受与否 ●证据条件(evidence condition):知识赖以形成的事实依据、逻辑依据等 ●真理条件(truth condition):知识存在一种意义的增值,隐含着知识的“知”与“信”的关系。 5.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超越了表层的知识教学?是否实现了完整的知识学习:基于知识内在结构的符号学习、逻辑学习和意义学习。 知识接受:关于世界--物性--对象化--科学方法- 科学逻辑--假定意义 核心价值:进入世界--人性--自我感--思维品质- 认知规律--个人意义 教学是师生基于文本和多元活动,建立意义场域的过程。 反思三:课堂教学解决了哪些能力问题? 1.课程教学变革应从根本上触动传统的知识至上、知识惟一的教育观,触及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触及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的要害。 课程教学改革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能力发展问题,能不能切实促进学生创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