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讲:明清之际的社会批判思想 主讲人:江荣海 政府管理学院 一、明清之际社会批判思想概说 (一)明清之际社会批判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16世纪中叶起,中国社会已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逐渐解体的缓慢过程中 在这种历史的变革关头,思想界也相应地产生新的特征,出现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潮,涌现出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为代表的政治思想界的启蒙者。他们在著述中反对专制制度,倡导自治和自由精神,认同人民利益,认同商品经济,其政治主张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最珍贵的思想资源 (二)明清之际社会批判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简介 李贽(公元1527—1602年),号卓吾,又号笃吾或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或百泉居士等,福州泉州晋江人。传世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初潭集》、《史纲评要》、《孙子参同》、《李氏文集》等 黄宗羲(公元1609—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代表作有《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县人 。著作主要包括:《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音学五书》等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 留给后世百余种、四百余卷的学术著作,主要包括:《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尚书引义》、《周易外传》、《读四书大全说》、《读通鉴论》、《黄书》、《宋论》、《春秋世论》、《四书训义》、《噩梦》以及《老子衍》、《庄子通》等 唐甄(公元1630—1704年),原名大陶,字铸万,别号圃亭,四川达州人。 历30年而撰成《潜书》 另外,人们经常提及的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还有:王廷相(1474—1544年)、王艮(1483—1541年)、吴廷翰(1490—1559年)、高拱(1512—1578年)、何心隐(1517—1579年)、刘宗周(1578—1642年)、朱舜水(即朱之瑜,1600—1682年)、陈确(1604—1677年)、傅山(1607—1684年)、方以智(1611—1671年)、李颙(1627—1705年)、吕留良(1629—1683年)、颜元(1635—1742年)、李塨(1659—1733年)、戴震(1723—1777年)等 (三)明清之际社会批判思想的主要特征 其一,坚守儒学立场但反对宋明理学 其二,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猛烈抨击 其三,多持厚生利用的实学主张 二、明清之际对宋明理学的批判 (一)对宋明理学中理、气观点的批判 “然则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明矣。而又谓一能生二,理能生气,太级能生两仪,何欤?”(《焚书·夫妇》) “盈天地间皆气也”(《明儒学案·蕺山学案》),“苟非者是气,则天地万物之为异体也决然矣”(《与友人论学书》) “气若不能自主宰,何以春而必夏、必秋、必冬哉?草木之荣枯,寒暑之运行,地理之刚柔,象纬之顺逆,人物之生化,夫孰使之哉?皆气之自为主宰也。以其能主宰,故名之曰理”(《明儒学案·崇仁学案》) 在理气关系上,黄宗羲坚持“理为气之理,无气则无理”(《明儒学案·河东学案》)的观点,并由此认为,“盖以大德敦化者言之,气无穷尽,理无穷尽。不特理无聚散,气亦无聚散也。以小德川流者言之,日新不已,不以已往之气,为方来之气,亦不以已往之理,为方来之理,不特气有聚散,理亦有聚散也”(《明儒学案·河东学案》) “抑知理气之名,由人而造,自其浮沉升降者而言,则谓之气,自其浮沉升降不失其则者而言,则谓之理。盖一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也”(《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二》) “聚以气聚,散以气散。昧于散者,其说也佛;荒于聚者,其说也仙”(《日知录·游魂为变》)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张子正蒙注》卷一上) “理”有两种涵义:“一则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一则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读四书大全说·泰伯》) “理只在气上见”(《读四书大全说·子罕》),“理在气中”(《张子正蒙注》卷一上) “理,即是气之理。气当得如此,便是理。理不先而气不后……若论气,本然之体……惟本此一实之体,自然成理”(?《读四书大全说·告子上》) “若其实,则理在气中,气无非理;气在空中,空无非气,通一而无二者也。其聚而出为人物则形,散而入于太虚则不形”(《张子正蒙注》卷一上) “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无其器则无其道” (《周易外传·系辞上·第十二章》) “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废然之静,则是息矣。至诚无息,况天地乎?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何静之有”(《思问录·内篇》) “动静者即此阴阳之动静……非动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