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与应急指挥 及综合防治实务全书 主编 廖育民 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哈尔滨· 前 言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分布面广,是灾情最为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 的趋势,这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加强防灾减灾工 作已成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任务。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防灾 减灾工作,并为此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落实了各项措施。多年的抗灾救 灾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认真贯彻执行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的方针,加强 对各种地质灾害的监测,注重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积极开展地质 灾害预报预警工作,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防与治理,对突发性灾害 建立防治应急指挥系统,才能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为了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我们组织多位专家精心编 写了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与应急指挥及综合防治实务全书》。全书分上、中、 下三卷,共八篇,分别是: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与应急指挥;泥石流地质灾害 综合防治;崩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滑坡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地裂缝地质灾 害综合防治;岩溶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综合防治;海水入侵地质灾害综合防 治;其他地质灾害综合防治。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尚祈广大读者批评指 正。 本书编委会 2003年7月 编 委 会 主 编:廖育民 编委会成员: 安国锋 李俊民 陈湘平 张胜中 张鹏飞 崔红霞 雷月华 路仕林 戴必文 马 峰 王长银 王 平 王明华 毛光远 龙志强 刘长风 许冠雄 张立荣 张 基 陆 飞 李树青 赵玉琴 第一篇 地质灾害预报 预警与应急指挥 第一篇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与应急指挥 第一章 地质灾害基本理论 第一节 地质灾害概述 一、地球简介 (一)地球的构造 研究表明,地球不是均质体。其物质组成的分布呈同心圈层结构,大致以地壳表层 为界分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几个不同 的圈层,每个圈层都有自己的物质动物特征和物理、化学性质、对地质作用各有程度不 同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地球内圈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1)地球内圈的划分 地球内圈即地球内部的圈层。地球内圈直接的观测资料较少,目前,最深的钻孔也 仅一万多米。对地球内部构造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地球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资料,得出 较为确切的内部圈层构造模式 (表1-1-1)。表1-1-1中各参数的得出依据是: ①根据地震波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为若干个圈层。 ②根据重力资料结合地震波研究得出的纵波速度 (Vp)、横波速度 (Vs)和深度, 可求出各圈的密度分布。 ③根据横波的有无及波速的变化,推断出各圈层的物态 (固态、塑性状态和液态)。 ④由波速及介质的弹性参数可求出重力值及压力值。 ⑤根据各圈层的密度、波速及其与岩石性质之间的关系,结合陨石和矿物岩石的高 温高压实验等,推断各圈层的物质组成。 ⑥根据各圈层的物态推断该处岩石的熔点,再结合已知的地热流数据和岩石导热性 推算各圈层的温度。 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特征,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出两个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界 — 3 — 第一篇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与应急指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