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 疸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定义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与西医联系 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是黄疸病证的病机所在。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饮食不节,嗜酒肥甘,或外感湿热之邪,脾胃功能受损,脾失健运,湿邪塞阻中焦,则脾胃升降失常,脾气不升,则肝气郁结不能疏泄,胃气不降,则胆汁的输送排泄失常,湿邪郁遏,导致胆汁浸人血液,溢于肌肤,因而发黄。黄疸的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湿热熏蒸发为阳黄,寒湿阻遏,发为阴黄。阳黄和阴黄的不同点在于:阳黄者,多为湿热所伤或过食肥甘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湿从热化而致湿热熏蒸发为阳黄。由于湿和热常有所偏盛,故阳黄在病机上有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之别。火热极盛谓之毒,若热毒炽盛,邪人营血,内陷心肝,多为急黄;阴黄者,多为寒湿伤人,或久病脾阳受伤,或平素脾阳不足,湿从寒化而致寒湿阻遏,中阳不振,脾阳不运,胆液为湿邪所阻,发为阴黄。同时阳黄日久,或用寒凉之药过度,损伤脾阳,湿从寒化,亦可转为阴黄。此外,常有因砂石、虫体阻滞胆道而导致胆汁外溢发黄者,病一开始即见肝胆症状,其表现也常以热证为主,属于阳黄范围。 1.基本病机: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是黄疸的基本病机。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邪。 2.病位:本病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且往往由脾胃涉及肝胆。急黄与心肾有关。 3.病理性质:有寒湿和湿热两端,阳黄为湿热,阴黄为寒湿。由于湿和热常有所偏盛,故阳黄在病机上有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之别。 4.病机转化: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阳黄治疗不当,热毒炽盛,侵及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则可发为急黄;若阳黄失治误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如阴黄重感湿热之邪,或湿郁化热,又可呈现出阳黄表现。 5.预后:一般看法是阳黄病程较短,黄疸消退容易;但阳黄湿重于热者,消退较缓,易迁延转为阴黄;急黄为阳黄重证,病情重笃,常可危及生命,若救治得当,可转危为安。阴黄病程缠绵,若日久不愈,预后较差。 诊 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发病多为感受湿热疫毒之邪、饮食劳倦或与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而致肝胆失疏,胆汁外溢所致;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多由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乏力,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2.黄疸与黄胖: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起面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黄疸眼目皆黄,无肿状;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目白睛和小便不黄,可兼见头晕、心悸、气短乏力等气血亏虚表现,或见嗜食异物现象。 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发病多为感受湿热疫毒之邪、饮食劳倦或与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而致肝胆失疏,胆汁外溢所致;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多由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乏力,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2.黄疸与黄胖: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起面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黄疸眼目皆黄,无肿状;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目白睛和小便不黄,可兼见头晕、心悸、气短乏力等气血亏虚表现,或见嗜食异物现象。。 (一)辨证要点 1.辨阳黄与阴黄: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多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常伴身热,口干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院闷腹胀,畏寒神疲,口淡不渴,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一)辨证要点 2.宜辨阳黄湿热轻重:阳黄为湿热所致,因感受湿、热之邪的程度不同,机体反应的差异,故临床有湿热孰轻孰重之分。热重于湿者,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而湿重于热者,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身困,院腹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或濡缓。 3.辨急黄: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数或细数。为湿热夹毒,郁而化火所致。辨灼阴、伤气、动血及窍闭的变化为其重点。 (二)治疗原则 黄疸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化湿邪,利小便。湿为黄疸的主因,湿邪的主要去路在于通利小便,故《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日:“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故祛湿利小便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如属湿热,当清热化湿;如属寒湿,当温化寒湿;急黄为热毒炽盛,邪人营血,又当清热解毒、凉营开窍。治疗时还应注意热重者应顾护阴液,不可利湿太过伤阴;湿重者应化湿护阳,不可苦寒太过伤其阳。 (三)分证论治-阳黄-热重于湿 证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