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之施政.ppt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漢初施政的危機 (1) 削弱諸侯王,推展中央集權 文景時期,無為政策下的諸侯王國擁有許多經濟特權,可以在封國內征收田租、算賦、貲賦、市稅、山澤稅等,能夠自行開發山澤資源,還可以在王國內征發徭役、兵役,隨意支配本國所有收入,漸次形成一股足以和中央政府對抗的政治經濟勢力, 如文帝三年,濟北王興居作亂; 景帝朝爆發吳楚七國之亂。 諸侯王國是西漢帝國推行政治經濟集權的主要障礙,削弱諸侯經濟實力成為漢武帝推行經濟改革的背景。 漢初施政的危機 (2)用兵匈奴,財政困乏 漢武帝即位毅然廢止黃老無為政,以儒家積進取的態度全面加強中央集權國家政治形態。 他即位十多年間,「處事四夷,內興功利」, 發動與匈奴的大規模戰爭,征伐兩越,通西南夷、穿東夷、經營西域,耗費不少財力人力。 漢初施政的危機 (3) 用兵匈奴,財政困乏 漢武帝即位毅然廢止黃老無為政,以儒家積進取的態度全面加強中央集權國家政治形態。 他即位十多年間,「處事四夷,內興功利」, 發動與匈奴的大規模戰爭,征伐兩越,通西南夷、穿東夷、經營西域,耗費不少財力人力。 制度全面大創改 帝制意識形態 ????全面系列的制度大創改,是深遠影響中國歷史。 郡國的強宗豪右,有無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欺寡之事。 二千石(郡守、國相等地方主要官吏)有無不奉詔書、不遵承典制、背公向私、亂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之事。 二千石有無不恤疑獄、狂暴殺人,肆意刑賞、煩擾刻剝人民,為百姓所憎恨之事和山崩石裂、災異祥瑞之類的訛言。 二千石有無選人任官不平,庇護所愛,阻蔽賢良,寵縱凶頑之事。 二千石的子弟有無倚仗權勢,請托所監之事。 二千石有無違公下比,阿附豪強,接受賄賂,破壞國家法令之事。?? 帝制意識形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依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只立五經博士。從此博士一職,漸漸從方技、旁門雜流中解放出來,純化為專門研治歷史和政治的學者。 武帝又採納公孫弘的建議,為五經博士置弟子員,額定五十人選拔各地優青年隨博士學習一年,若能通一經以上得補史,高弟可以為郎中。 帝制意識形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帝制意識形態---獨尊儒術的影響 帝制意識形態---獨尊儒術的影響 確立郡國察舉制,選拔賢才 漢初,官吏皆自高官及富豪的子弟中挑選。 武帝十七歲時已下詔全國薦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到二十三歲掌政,即採納董仲舒的建議,下詔郡國每年要推舉「孝」、「廉」(以孝、廉著稱之士)各一人,規定官員不薦賢有罪、薦賢有賞。 確立郡國察舉制,選拔賢才 對於德高望重之士,還會派專車遣專使,以徵召之禮迎接入京。 此外,武帝更鼓勵平民上書自薦,由他親閱篩選。不論出身廣開仕途的結果,是武帝一朝人才輩出,為其文治武功各獻汗馬功勞。 確立郡國察舉制,選拔賢才的影響 武帝一朝人才濟濟,如燦爛繁星,輝映史冊,東漢史家班固讚道: 「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倪寬;篤行則石建、石慶;質直則汲黯、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宣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皋;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曆數則唐都、落下閎;協律則李延年;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騫、蘇武;將率則衛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磾,其餘不可勝紀。是以興造功業,制度遺文,後世莫及。」 武帝自開始對匈奴的戰幕後,幾乎每年皆有戰事,軍費加上賞賜軍功將士及降眾開支,數以億計。 而武帝的奢侈,不亞於秦始皇,自即位後,幾乎從未間斷辟苑築宮;加上妄賞方士、出巡封禪皆耗巨資,傾盡了當世及漢初七十多年所積累財富。 盡有亡國之君惡習的武帝,之所以能避過民困亂起的厄運,全賴重用一批擅於理財的謀臣如桑弘羊等,先向富者埋手,繼而整頓經濟,以新法納財,既可壓抑豪強,又使「民不益賦(不增加稅收),而天下用饒」 漢初以來,各郡國都要把當地土特產及其他中央所需,貢往京師。 但路遠,運費貴,損耗又多,所貢之物,亦未必為京師所需。 桑弘羊於是提出實行均輸、平準之策: 平準,就是平衡物價,官設於京師,負責掌握京師所需和產物在各地的差價; 均輸,即調節運輸,官設於各郡國,根据平準官的信息,把所在地的土特產,扣除京師所需後,運往缺此物的地區出售,賺取差價。 這無疑是商人所為,但由官府兼營,既可進益國庫,又收平抑物價的作用。 東漢班固《漢書.武帝紀》,明揚暗貶。云: 「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曆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焉可述」 其中所稱頌的,皆為文治, 對武帝最得意的武功隻字不提,在其他紀傳中,側寫「孝武奢侈餘弊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昭帝紀),「外攘四夷,內改法奄,民用凋敝,奸軌不禁」(循吏傳),隱然有責備之意。 西漢當朝,對武帝最坦白的評價,要數宣帝大儒夏侯勝: 「武帝雖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