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芜湖市高考语文质检试卷(5月份).doc

2023年安徽省芜湖市高考语文质检试卷(5月份).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3年安徽省芜湖市高考语文质检试卷(5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渊明在他的“自况”文《五柳先生传》中,塑造了一位“爱读书”“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形象。里面有一句引起颇多关注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方法方式很多,有的人看得“僵”,便对“不求甚解”非议或曲解。其实,在另一首《移居》诗中,陶渊明还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两句,可见他对阅读,是有不同对待的。

在《管锥编》中,钱锺书专门引用了古人对此两语的释读:仇兆鳌选林云铭《挹奎楼选稿》卷二《<古文析义>序》中,有“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者,以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南村》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若不求‘解’,则‘义’之‘析’也何为乎?”仇兆鳌是明末清初学者,他的《杜诗详注》至今是人们倚重的杜甫诗歌注本。他选的这篇文章作者林云铭,是明末学者。钱锺书引号中“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后面,原文还有“后人不明此意,为卤莽者藉口”。这位林云铭,把陶渊明两句话解析到位:“不求甚解”,就是不过分穿凿附会而失去了文章主旨;陶渊明读书当然求“解”,不然在读“奇文”时分析“疑义”干啥?

钱锺书大致同意林云铭的解说,自然也包括陶渊明要表达的意思。不过他还是借了他人句子来表达自己看法:“窃谓陶(渊明)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之‘读书难字过’也;陶之‘疑义相与析‘又如杜甫《春日怀李白》之‘重与细论文’也。”以“重与细论文”比附“疑义相与析”,看来这一句的理解,大致清楚。对于杜甫“读书难字过”,人们的解释也颇有不同。字面意思,即书中难识读的字,任其过去,钱锺书以此比附“不求甚解”,显然是一样看法。可有人认为杜甫强调“无一字无来历”,怎么可以如此读书?应该作:经眼之字,难以轻易放过云云,这是往好处解说的一般读书态度。

接着前面征引的两句杜甫诗,钱锺书再引一西方学者的话:“培根论读书云:‘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吞者,亦有须咀嚼而消纳者’;即谓有不必求甚解者,有须细析者。”英国学者培根论读书的篇章,颇有名气。他认为,有的书略略染指即可,有的书可以粗粗一通翻过,有的书却需要细细阅读,慢慢消化。说得够明白。可钱锺书却认为此说“语较周密,然亦只道着一半”,还说得不够全面。钱锺书的看法:“书之须细析者,亦有不必求甚解之时;以词章论,常只须带草看法,而为义理考据计,又必十目一行。”即使是必须细加考索分析的书,有时也可以“不求甚解”读过。这看你此时的阅读需要。倘若你欲领略其中修辞铸句效果及蕴藏之文气,可以扫眼过去,总括把握,以求文气通畅,品得深致韵味;假若要写作论文,则须细细读来,紧扣其中脉络,一字不可放过。钱锺书总结:“一人之身,读书之阔略不拘与精细不苟,因时因事而异宜焉。”这就周全了。除去前人所谓的书可以“染指”“囫囵吞者”“须咀嚼而消纳者”外,一个人读书或“阔略不拘”,或“精细不苟”,也该因时因事不同而有所差异。体会一下自己的读书过程,钱锺书的补充确实说出了那种特别感受。

《朱子语类》卷一九有“《论语》要冷看,《孟子》要熟读”。不过,对于朱熹说辞中的一个字,钱锺书认为可探讨:“朱熹虽以‘如鸡伏卵’喻熟读,而此节‘熟’字颇乖义理,《论语》岂不当‘熟读’哉?”朱熹说:《论语》要冷看,《孟子》要熟读。打眼看去,没什么毛病,可细分析,就出现了钱锺书提的问题:难道《论语》不须熟读?这个‘熟’字,钱锺书认为在此处‘颇乖义理’,逻辑道理上不通。朱熹意思大致还是清楚的,钱锺书给他圆场:‘熟’当作‘热’字为长,谓快读也,与‘冷’字相对。”完全正确,朱熹正是“热读”即“快读”的意思。

为何“热”与“快”相联系呢?钱锺书再举例:“如陶奭龄《小柴桑喃喃录》卷上论草书云:‘热写冷不识’,‘热’与‘急’每相连属?????”陶奭龄是明代文人。他说的这种情况很有趣,一些人写字时极快,笔底飞龙缠绕,等写完后,你问他其中某字,他也不能辨识。过去用毛笔、钢笔时,这种情况多见,是可进笑话书的真事。钱锺书引用此例,是要证“热”在此是“急”的意思。

还有一个“热慌”的词,钱锺书认为“即今语‘急忙’也”。“热”字厘清了,“热读”意思就出来了。可钱锺书还不直说,又用他人说辞:‘热读’略类董说《西游补》第六回所谓“用个带草看法’‘怀素看法’。”《西游补》是明末董说的一部《西游记》续书作品。怀素乃草书大家,运笔行云流水,极是快畅。热读即快读也。证明完毕,回到朱熹《孟子》要“热读”上,钱锺书说:“盖《孟子》词气浩乎沛然,苟十目一行,逐字数墨,便拆碎不成片段,难以领会其文澜之壮阔。”《孟子》文章,条理畅达,气势流贯,读来胸中有浩然之气。正该是“热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34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