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重点归纳整理.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思想史重点归纳整理 一.名词解释: 1.能近取譬:发音 néng jìn qǔ pì 释义, 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2.仁政: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 3.逍遥游: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4.性恶论: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5.魏晋风度: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6.事功学派:南宋兴起的学派,源于王安石“为天下国家之用”的实用思想。主张习百家之学、考订历代典章名物,以培养对社会有实际作为的人才。其学说开启了明末清初颜元、黄宗羲、王夫之等的启蒙教育思想。 7.董仲舒:董仲舒,西汉广川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8.乾嘉学派:是清朝前期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顶盛,故得名。因为此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又因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朴学”、“考据学”之称。 9.王阳明:王守仁,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10.鹅湖之会: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11.泰州学派: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创始人王艮,明代哲学家,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人,人称王泰州。泰州学派的影响超过了王守仁后学的各个学派,门人上自师保公卿、下逮士庶樵陶农吏,成为晚明显学。 12.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解答 一.解答孟子的仁政思想: 1.理论基础:性善论??正命修养论 2.基本原则: (1)推己及人,用良心治理国家,实行仁政 (2)细化“推己及人”,采用制民之产,就是王道 3.内容: (1)权力来源:君权天受和民受。 天受是一个人做国君的必要条件 民受是一个人能够长期做国君并保持政权稳固的条件。 他有意将政治权力奠基在仁义道德等人性修养,强调政治权力的巩固在得民心,对儒家的民本论有了一个进一步的发展 (2)治理国家:以善养人??以德服人 (3)君臣关系:民贵君轻,以民为本主张 4.措施 (1)经济:重视国家发展经济,提出了治民之产主张 (2)政治:治国者征求左右,诸大夫,国人的意见,尊贤任能,俊杰在位 (3)军事:反对当时流行的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主张在迫不得已时才进行符合道义,实现和推广道义的义战。 (4)文化教育:广设学校,教育人民,提高大众的文化素养,帮助所有人成为理想的人 二.简要回答魏晋玄学对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几种理解? 中国魏晋玄学中的一对范畴。 名教,一般指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 自然,主要指天道自然,认为天是自然之天,天地的运转,万物的生化,都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 玄学则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建立在道家自然之本的基础上,致力于名教与自然的统一。 1.自然和名教具有同等的意义。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辨,主要倾向是齐一儒道,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魏晋时期夏侯玄首先提出调和名教与自然的论题,他认为,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天地是自然而然的,圣人的作用也是合乎自然的。王弼把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他的以无为本的哲学体系,认为自然和名教具有同等的意义,因而自然是本,是体;名教是末,是用。自然与名教是本末体用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他主张举本统末,用自然统御名教;认为只要圣人按照自然的原则办事,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使众人各安其位,反朴归真,名教便可复归于自然。这是正始时期玄学家对名教与自然的看法。 2.名教与自然的对立。正始十年 (249)以后,嵇康、阮籍对司马氏标榜名教而实际篡权的行为不满,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3.名教即是自然、自然即是名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文稿的个性定制,修改,润色等,本人已有8年相关工作经验,具有扎实的文案功底 可承接演讲稿、读后感、任务计划书等多方面的工作。欢迎大家咨询~一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