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云南纺织业发展的形式及特点-社科网.PDF

明清时期云南纺织业发展的形式及特点-社科网.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清时期云南纺织业发展的形式及特点-社科网

明清时期云南纺织业发展的形式及特点 陈征平 (云南大学社会学系 650091) 摘要:对云南明清时期纺织业的发展问题史学界向无人涉足。本文初步研究了云南纺织业生产于当时的具 体运作方式,内容包括:官府作用、纺织业织造类型、以及发展的基本特点等。 关键词:明清时期;云南;纺织业 中图分类号: F1 文献标识码:A 云南于元代被纳入皇朝中央经济一体化进程之后,整个经济发展也必然要适应内地经 济建设之要求而作出调整。如当时由于中央官府对各地工业部门控制的加强,从少许资料可 以看出,在属于全国统一建置的如军队一类的服装制造,也都纳入了官办工业的范围,尽管 仍由地方自行生产,但生产的质量要求与标准则必须根据官府的统一规定制作。因而,显然 云南于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官办的成分。然由于云南纺织行业在全国 历来不具有比较优势,因而除了纳贡中所见的羊毛织品较具地方特色外,其余似乎均少有史 料提及,也即云南的纺织业生产主要由民间经营,并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 1 纺织业发展中的官府作用成分 有关官府与云南纺织业之间的关系,相关并集中的史料记载几乎不见,在一些很少且零 散的附带性的记载中,其隐约可见的情况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隶属官府的纺织工业情况,明代有关方面的记载仅表明其时云南班匠“隶南 京工部”管辖,但其内容则为一种对全国各省的笼统规制,只是就中可以看出云南省显然也 是等列的,并由此可推论其当时的一些局部性的有关官府工业的生产活动状况,如其时军队 方面在各地就以卫、所为单位规定有岁造军器盔甲的额定数,如“景泰二年,定每卫岁造军 器一百六十副,每所四十副。弘治二年,令各减半成造。九年,令兵仗局造精致盔甲腰刀各 二十件,送浙江、福建、江西、河南、山东、南北直隶抚按镇守官处,各督所属依式成造”。 而“弘治间各都司每岁造解。陕西、山西、湖广、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辽东俱 留本处备用”。[1]显然,各省在军器军装的制造方面基本是各地自行制造,并根据工部的制 作样品“依式成造”,以实现其整齐划一之要求。另外,明代对科举制中选拔为监生的在读 学子,由于其服装系官府统一发放,在云南省这类纺织品则也属本地自行织造之物。如当时 就规定有:“凡给赐云贵四川监生冬夏衣,每年一次。嘉靖十五年,议准支给价银,听其自 制,著为例”。其中“夏衣三百套,每套三件,用蓝白腰机夏布二匹一丈五尺,每匹三丈二 尺”;“冬衣三百套,每套三件,用阔生绢四匹三丈,每匹三丈二尺,丝绵一斤”。[1]就中至 少包含有三种与内地具有同样质地的纺织品和原材料类别,即蓝白腰机夏布、阔生绢、丝绵, 这或许也能表明云南此时在纺织品制造方面,由于官府的作用,使其对内地的生产方式有了 进一步的了解、交流与学习,并至少在官府织造工业方面,云南一地的生产力技术基本与内 地达成了某种一致性。 其次,促成云南纺织工业发展与内地逐渐趋于一致的另一途径,显然还来自于官府由 给赐所造成的一种示范效应。如其时皇朝中央官府对云南各土官进贡的回赠,均往往是纺织 品为主,如载:“云南徼外土官,进到象马、金银、器皿、宝石等件,例不给价,其赐例各 不同”。这些土官所属地有车里、木邦、缅甸、孟养、孟密、孟琏、孟艮、邓川等,即基本 是滇西南一带的土官。皇朝所回赐的有锦、 (绕丝旁,右边上宝盖,加一)、丝、纱、罗、 钞绢、彩段、棉布、罗衣、绢衣、靴袜,然亦因人而异。如“车里,给赐宣慰使锦二段, (绕 丝旁,右边上宝盖,加一)丝纱罗各四匹;妻, (绕丝旁,右边上宝盖,加一)丝罗各三 匹;差来头目,每人 (绕丝旁,右边上宝盖,加一)丝纱罗各四匹,折钞绢二匹,布一匹; 通事,每人彩段一表里,折钞绢一匹,俱与罗衣一套;象奴、从人每人折钞锦布一匹,绢衣 一套,俱与靴袜各一双”。[1]其余均与此大同小异,不外数量之多或少,或织品质地有所差 别。由此,或可以推想,由于大量纺织品的给赐,想应对土官所属地域的纺织业生产形成某 种影响,或是在品种上进行仿制,或是对相似产品之生产进行质量上的改进等。 再次,明清时期,对云南局部地区官府亦有过鼓励民间发展纺织业的举措,然著述者 或许是猎奇之心理,因此这类很少的记载则几乎都与民间迷信联系在一起,反而正面或正式 的记载 却较难发见。如载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