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全套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教案 概述 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也是相当悠久的。它可分为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近代文学理论批评和现代文学理论批评三个阶段。 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理论批评的萌芽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萌芽很早。在《周易·艮六五》中就曾提到言有序的问题,在《尚书·尧典》中则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说法。《尧典》虽系后人伪托,但仍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对于诗歌音乐的认识。在《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中,保留着许多原始艺术产生于模仿自然的宝贵史料,而且在《国语·郑语》中所记载的公元前 8世纪史伯和郑桓公的对话中,就用朴素的原始的五行学说来解释艺术。史伯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由土、金⒛尽⑺⒒?5种原素和合而成的,音乐也是和六律而成,即音乐是由各种高度不同的音阶协调而成的,单一的声音不会有音乐,单一的事物不会有文采: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这无疑是一个光辉的思想。在《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婴和齐侯的对话中,更进一步认为政治和音乐不能只求单一的同,而应追求对立诸因素和谐统一的和,对音乐来说,应该是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即各种对立因素要相反相成,相互为用。他们所提出的艺术辩证法思想、关于和乐的中和之美的思想,对中国的美学思想、艺术创作及文艺理论批评,曾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7世纪时晋大夫□缺提出了九功之德,皆可歌也,无礼不乐,所由叛也(《左传·文公七年》)等,强调诗乐要歌颂德礼;公元前6世纪伶州鸠又从原始的阴阳学说解释音乐的形成,认为音乐只有按照自然的阴阳之气的规律和特点制作,并保持和谐,才能以遂八风,使阴阳和顺谐调,风雨时至,嘉生繁祉,并提出了政象乐(《国语·周语下》)的观点,以及医和所提出的对音乐节制(《左传·昭公元年》)的思想,都曾为后世继承和发挥。 吴季札观乐,是现存史料中对周乐的最详细的评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评论中不仅再一次提出了中和之美的问题,而且提出了从音乐中可以看到人民的愿望、政治的兴衰,所有这些,都为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学理论批评的形成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形成于春秋末季至战国时期。当时,由于处在文学发展的早期,文、史、哲不分,文的概念包括各类文章以至于文物典籍,所以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批评。诗的概念虽然比较清楚,但由于诗、乐、舞一体,所以关于诗的意见在很多情况下是泛指诗、乐、舞的。文学理论批评,则是特写意义上的文艺批评。 这一时期,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道家,特别是儒家关于文学的一些观点,在整个古代文论的发展中占有支配性的地位。 道家的因任自然的文学观,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经》),庄子的大辩不言,……言辩而不及,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齐物论》)等关于道的言论中,可以看到他们强调的是一种不期精粗、妙绝名言、自然全美的境界。所以老子提倡大音希声,庄子提倡天籁。同时,他们还强调有无相生、相反相成,以及重自然浑成等。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在有关文学理论的许多重大问题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孔子关于诗、乐的兴、观、群、怨等社会功能的概括,关于美学批评和社会批评统一,即美、善统一的艺术观,关于情与辞、质与文等关系的见解;孟子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知言养气说、知人论世说;荀子关于诗、乐与情感关系的论述,所谓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以及关于诗乐感人、入人、化人等社会作用特点的见解等,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儒家重道德伦理规范的文学观和道家自然无为的观点相反,它的一个最引人瞩目的特点就是强调文学艺术的社会政治功能,重视对文学艺术的道德伦理规范。如孔子所提出的学诗以事君、事父的要求,荀子关于诗、乐应对兵劲城固、一天下、齐天下起积极作用的观点;又如孔子提出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思无邪以及温柔敦厚等要求,孟子关于仁义对于文学的规范作用,荀子关于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的论述等。这些,在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中,后来成为一种比较侧重文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功利作用的传统观点。 此外,在这个时期,各家还比较普遍地强调诗的言志作用,强调在认识外界事物时内心虚静的重要性;儒家的一些著作还进一步发挥了中和之美的思想,《易·系辞》等著作中谈到了一与不一,以及阳刚阴柔的问题,这些,也都给后世的文学理论以深远的影响。 两汉时期,以《诗大序》为代表的一些著作关于《诗经》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的探讨;源于屈原《惜诵》及《淮南子》而为司马迁正式提出的发愤说,以及许多著作对于屈原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的分析;围绕着汉赋的争论而提出的种种文学见解,也都影响了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 魏晋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别样风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