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ppt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谭轶斌 “谢谢你们陪我度过这一段美好时光。” 教师观 学生观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生用朗读表达自己对 课文的理解(但读得不好)——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再读课文(这时学生的朗读 效果较好) (2)老师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再次体会——学生交 流,获得真实的体验——将自己的体验通过朗读表达出 来(这时学生的朗读效果较好) 课程观 一、现状 关注教学资源的开发; 关注学习方式的改善; 关注课堂互动与生成; …… 需处理好体验感悟与训练的关系; 需处理好教师理解与学生内化的关系; 需处理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生本互动的关系; 需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需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 二、反思 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 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对新教材编写体例不适应; 对新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 如:淡化知识教学(随文学习,适度有用)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三、对策——实事求是、辩证处理 (一)实事求是 “实事”:基于学生实际;基于教材内容 原汁原味地解读教材 本我阅读 换位阅读 “求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 案例1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小学: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了解诗歌大致意思; 读读背背。 初中:抓住描写景物特征的词语谈谈感受和理解;思 考景物描写与诗人表达的情感之间的关系;把 握这首“古今七律第一”的诗歌的形式美。 高中:感悟杜甫在登高时所触发的人生悲怀以及大唐 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氛围;沉郁顿挫的风格; “木叶”意象(探究) (二)辩证处理 1、对教学目标的辩证处理 两种偏颇:固守传统的教学体系,依然以知识为 本位;对淡化知识观念的错误理解,不重视基础知识 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只关注文章的思想情感。 对教学目标的辩证处理——关注三维 既要重视显性的目标(知识与能力),又要重视 隐性的目标(过程与方法)。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 观这一目标中,还要有意识地考虑民族精神教育与生 命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落实,使“两纲”教育与语文教 学水乳交融,无缝焊接。 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个维度的分量不一定相等 三个维度不一定分条阐述 应有“单元系统”的意识 案例2 “动物世界”单元 《松鼠》 《云雀》 《北极熊的故乡》 《藏羚羊跪拜》 《海豚弗吉》 《快乐河马的故事》 教学目标的描述力求科学、明确、具体、可测 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 (“帮助”“使学生……”不宜出现在教学目标中) 案例3 “亲近自然”散文单元教学目标 理解本单元七篇课文的内容,感受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 反复朗读七篇课文,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理解文章关键句子。 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了解细节的特点,体会想象的作用。 自主学习和探究,并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案例4 《松鼠》教学目标 修改前: 1、体会欣赏布丰独特的语言; 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 3、让学生认识动物、喜爱动物、保护动物。 修改后: 1、体会科学小品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以及说明与描写的巧妙结合; 2、掌握根据事物特点来组织材料和安排说明顺序。 3、树立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两纲”教育与语文教学 要把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和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现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联系现实生活,陶冶学生心灵,使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案例5《生命的意义》 教师:你为什么而活?你又将怎样而活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ufengder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