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校園規劃與管理.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永續校園規劃與管理 永續發展是世界潮流亦是邁入廿一世紀後國際間主要議題。各國政府或團體莫不積極從事及參與永續發展的相關事務。 建築環境是全球環境發展的基本單元之一,因此欲求全球環境永續發展,則建築環境永續觀乃扮演一重要角色。 永續發展的基本觀念 「永續發展」從字面上理解是指促進發展,並保證其成為永續的,它包含了永續和發展二個概念。 永續(sustain)一詞,源自拉丁語sustenere,意思是「維持下去」或「保持持續提高」。 從資源與環境觀點,則有延續資源使用及保持環境完整性之意,有使自然資源永遠為人類所利用之意。 發展(development)一詞,原是狹義的是指經濟領域的經濟增長,然而追求最大經濟利益,而採取損害環境的經濟增長模式,往往過度佔用地球有限的資源,危害全人類的幸福,甚至使其生存遭受威脅。 永續發展的時代價值 (一)古代 1、東方 (1)儒 孔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指的是延續生命是人生最大的使命。 孔子曰:「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孟子梁惠王篇:「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夸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是告訴人們,應適當地從自然中取得食物、資源與能源,使生態系統能維持良好運作,以保育繁衍所必須的生存環境。 荀子王制篇說:「所以人類若要順利地生存下去,就不能不結群而居,群居之後,如果不能有妥善地區分、規範,那麼就會導致爭奪,一但發生爭奪就會亂,亂了就會離散,離散之後,人類的力量就會削弱而不敵禽獸,導致人類的滅絕罷了。」(翁惠美,1994:284-285) 孔孟荀三人一致認為,人之異於禽獸,在於人自己對於自身、對於父母親人、對於國家與領袖、乃至於對於全體人類與萬物的情義和責任,才能順利的成長、延續。 (2)道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盅氣,以為和。」 認為「道」是萬物創生的總原理,萬物創生的程序是由道生出一種氣。這種氣又化成為陰陽兩氣。陰陽兩氣相交,而成一種適勻的狀態,於是萬物都在這種狀態中產生了。萬物都背陰而向陽,陰陽兩氣相互激盪,而成新的和諧體。是說「道」創生了萬物,萬物創生以後,還要守住道的精神,依道而行。應該柔弱,應該順應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 莊子則針對自然與獨立自我個體關係,曾說「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 是說「沒有自然的變化,就沒有我。沒有我,也就沒有什麼可體現大自然的變化。可見我與自然最為密切接近。然而不知道是誰主使的。彷彿是有真宰。」,一般狀況下「我」隨自然變化而變化,其中主使我的,就是「真宰」,也就是真實的我。 (3)釋 佛法的「世間論」(釋印順,1985:98-99)對於世間,有幾點根本認識: a、世間無數 由近代的科學中發現,宇宙星球非常多,世界是多的難以計算的。 b、世間是不斷成壞的過程 世界不是永久不變的,任何時間,世界都在此成彼壞,不斷地凝成、安住、破壞的過程中,此有彼無中,是無始終的成壞過程。 c、世界為有情的世界而又是不一定有的 有無量無數的世界,卻僅有一個世界有生物以及人類,而又洽是我們這個世界。 d、世界的淨穢是業感的 世界的進展到清淨或退墮到穢惡,為有情的共業所造成。是過去的業力所感,也是現生的業行所成。 印度自然觀則認為梵我合一,主張自然本原的地水火風四元素,本身不具有意識,超越了時間、空間和因果的絕對存在,也就是梵。 「中國哲學不論儒、道、釋哪一家,均肯定自然萬物皆能旁通統貫,而且彼是相因,交攝互映,形成圓融無礙的大生命體,進而共同邁向無限光明的終極目的」(馮滬祥,1991:550),這種機體主義就永續發展而言,可說是中國哲學異於西方理性文明而高明之處。 2、西方 古代埃及人奇怪的堅信,若沒有在今世作為其居所的軀體,任何靈魂都不能進入冥國,換言之,埃及人把人生僅僅看作是來世的短暫準備階段,並且把富饒的尼羅河谷變成了奉獻給死者的葬身之所。因此,一個人剛死,它的親屬便抬出它的屍體,請人用藥物進行防腐處理製成木乃伊,一但靈魂回到肉體,人便會復活。(張光熙等,2002:16)這種認為世界是活的有機體,它不斷地新生和死亡,生長和衰老的觀念,初步具備時間循環的概念。 然而影響西方的最巨的,莫過於從古希臘蘇格拉底開始的哲學觀。蘇格拉底認為「很抱歉,我是一個追求智慧的人,森林與曠野都不能增進我任何智慧」,柏拉圖理想國的「洞穴說」異看到類似的想法,亞里斯多德「政治篇」中則認為「自然係為了人類才生有一切動物」(馮滬祥,1991:510- 520);這些哲學觀念主張一切萬物均是謂人

文档评论(0)

书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