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报告》卷首语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媒报告》卷首语精选 学术公告 全球十大华文新闻与传播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传媒报告》自创刊以来的全部学术论文均可在网免费整本下载,下载地址为:/wordpress/. 欢迎有志于从事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生本科生以及所有爱好者阅读和下载!浙大的学术坐标 CHINA MEDIA RESEARCH(英文版)和《中国传媒海外报告》(精华版)三种学术刊物,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同时,也是浙江省传播学会和浙江省会展学会两个一级学会的会长单位。 当代中国传播研究的纠结与出路 ——《中国传媒报告》2011年第1期卷首语 当前中国传播学界,普遍存在如下思想脉络:我们究竟应该建构什么样的传播学?应该如何确保学科地位的巩固、提升,同时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度?应该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看待本土的传播思想、理论资源?这一系列思想脉络之下,隐伏着当代中国传播研究的多重“纠结”,各种“纠结”相互联结,左右着中国传播学的发展。 “纠结”之一:传播学的科学化建设与“大众”传播学。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播学在中国的学科地位有了极大提升。但中国的传播学学科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传播学在学界和大众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待继续提高。传播学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加强传播学的科学性,使传播学具备更加完整、严密、科学的形态,其中的关键是深入推进传播理论研究,提升传播研究的学术品质。唯有如此,传播学才能真正获得应有的学科地位。 一门学科受认可程度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恰恰也是最易被忽视的一个方面,是社会的认同度。姑且不论普通民众,即便是在校的非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子,若被问及“何为传播学”,仍有不少人会将传播学等同于新闻学。因此,传播学界在提升传播学的社会认同度、推广“大众”传播学方面应该迈出扎实可靠的、具有创造性的步伐。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大众化第一人”艾思奇先生和他的《大众哲学》是很好的表率。《大众哲学》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十余年的时间内印行了32版,创造了中国哲学出版史的一个奇迹。它受到读者如此热情的欢迎,与其贴近大众的内容、形式、语言关系甚密。艾思奇先生通过生活化的语言阐述哲学思想,用身边事讲述摆脱了哲学在大众眼中一贯难懂的形象让思想摆脱的,与大众产生共鸣。theories of middle range),也就是说,“包治百病”、“药到病除”的完整的传播理论体系目前还没有,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在传播学领域还未出现。任何真正的理论都应根植于现实,映照现实,传播学也不例外。也许“中层理论”可为传播学界架设一条理论“应用化”的桥梁,为传播学有效指导传播经验实践指明了一条道路。 “纠结”之三:传播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科学、文化的交流并非单向移植,而是本土化—国际化—本土化的交互流动。本土化国际化认同与适应的学习与创新的关系实现两个融合与中国的文化语境相融合与中国的现实语境相融合。 引领学术潮流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中国传媒报告》2002年第1期发刊词 邵培仁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现代传媒则是信息的重要载体,传媒形态的发展变化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从我们祖先的结绳纪事到互联网络的遍布全球,传媒改变着人类联系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以至于有的学者指出信息传媒就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如果说科技工作者在他们的领域不断提升着传媒的技术,着眼于传媒的“硬件”建设,那么,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则对传媒进行着“文化”的观照。在人类迈向全球化的今天,传媒技术的进步、传媒市场的扩张、传媒竞争的加剧带来了传媒管理、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现象、传播特点、传播环境的巨大变化,民族特色与国际潮流的接轨、各种传媒之间竞争与融合互补的双向关系、传媒受众的信息渴求与苟求、传播学理论体系的新建构等等,都为传播学者提出了更复杂的研究课题,也提供了更开阔的研究背景。 我们的杂志立志于应对这种挑战,为当代传媒研究开辟一块阵地,让丰富的学术思想得以展示、交流和碰撞,为海内外传播学者构架一座相互沟通联系的桥梁。我们立足中国传播与媒介本位,也放眼海内外传媒发展的新态势;我们聚焦传媒研究的新问题,也回顾、梳理历史的成果和经验;我们着眼于传播学自身体系的确立完善,也鼓励学科的交叉融合;我们力求学理的深透,也兼顾实际的应用。话题讨论是我们编排上的特点,见仁见智是我们倡导的学术氛围,以文会友是我们内心的期盼,引领学术潮流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一切的根深叶茂都源于生命的新绿,我们真诚地希望在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支持下,共同将这片新绿培育成参天大树。“但开风气不为师”,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不断开拓面向未来的学术视野,繁荣和推动传播学的研究。 -----载于《中国传媒报告》(China Media Reports) 200,。物种多样是生态系统健全、完善的重要特征。同样,多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