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的性质、地位和作用.ppt

中国对外贸易的性质、地位和作用.ppt

  1.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 导论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是一门在总结我国对外经贸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不断发展的新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分析研究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正确阐述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所遵循的方针、政策和原则;分析总结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经验教训;研究探讨当前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主要问题。 中国对外贸易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 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 一、旧中国半殖民地性质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 (一)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所控制和垄断 1840年第一鸦片战争后,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正当商品) 在正当商品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顺差的地位。中英贸易额参见下表。 18世纪后期中英年均贸易额(单位:银两) 年份 英国对华出口 中国对英出口 1760—1764 470,286 979,931 1780—1784 1,301,931 2,083,346 按英方据统计,从1760-1833年的70多年间,中国对英出口增长了9倍,自英进口增长了15倍。但从绝对数字来看,中国基本上是出超的,到鸦片战争前夕的1837-1839年,英货入华年均不到91万,华货入英达427万,英国年均逆差高达330万镑 。 . 英国为支付茶叶进口,不得不将白银大量运往中国,17世纪末18世纪初,东印度公司来华船中白银占90%以上。贸易的不平衡及白银的输出,与英国资产阶级急于扩大市场推销工业品、获取财富的愿望背道而驰。 中英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形态,中国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市场的依赖很小,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较弱,因而英国商品在中国的市场狭小。直接原因则是中英贸易的商品结构。英商购买的中国商品以茶叶为主(华茶大规模外销始于康熙39年-1700年),其次是生丝、土布、大黄及零零星星的物品。 英国人认为中英贸易部平衡的原因在于中国对外贸易限制政策。 英国早在15-17世纪已经出现了重商主义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主张自由贸易 。 1842年中国第一个中外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规定: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人认为该五口是最适宜开展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地带。五口开放,打破了清朝自乾隆22年(1757)以来实行的广州一口通商的贸易体制。英国人多年的愿望终于依靠武力得以实现。 英国取得了协定关税权,英国进出口货物纳税,必须双方共同议定.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 主权完整的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国际规则自主制定本国税则。关税通常具有财政、保护作用、调节作用。 鸦片战后,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规定了中国关税由中外“共同协定”的原则,使中国丧失了关税的自主权。关税受西方国家控制,是一种半殖民地性的关税制度 1843年税则,片面协定关税。1842《南京条约》规定中国不能根据本国的利益和政策单独制定税则,必须与英国“秉公议定”。确立了片面协定关税 原则。1843年,制定《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议定关税率,清廷提出的税率被英国代表否决,按英国的意见,中国进口税率为5%的从价税。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规定:中国日后欲将税则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 1858年后,实际税率常常不到5%。是世界上最低的税率。(鸦片战前,中国为16%;1859年英法订立关税互惠协定,法对英国纺织品征税15-30% 。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等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向 外侵略扩张,以便寻找新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资产阶级原以为凭借《南京条约》就 可以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但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没有改变,对 外国商品的进入有顽强的抵抗作用,英国的工业品没能占领中国市场 为了向中国倾销 商品和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英国想通过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打开中国的市场。 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借口《望厦条约》中有12年可以修约的规定,援引片面 最惠国条款,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条约》,以进一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得到的权益,得 到法国、美国的支持。清政府拒绝了“修约”的要求。 咸丰六年 (1856年),美国借口《望厦条约》届满12年,要求全面修改条约,得到英法的支持。 清政府再次拒绝了这一要求。英国认为,只有采取强大的军事压力,才能从中国取得更 多的权益。于是,英、法两国各自寻找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 1856年,英国终于制造了一个“亚罗号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中国水师在一艘停泊于广州的中国船“亚罗号”中逮捕海盗。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借口这船曾在香港领过登

文档评论(0)

38号店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